拓培猎头网_知名的广州猎头公司
拓培茂名猎头网_茂名猎头公司导航菜单
图片
图片
文章正文
2017新金融的六个趋势
   2017-03-29 16:05:21    文字:【】【】【

过去一年的种种变数把新金融这个年轻的行业推至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可以预见的是,步入2017年的新金融行业并不会跟争议和挑战挥手作别,合规化的过程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蜕变”之旅,过去几年累积的风险还将继续释放,行业去“泡沫”、洗牌的进程仍将持续。

同时,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也将走过业务和公司发展的探索期、“青春期”,逐步进入成熟期,准备接受资本市场的检验。但这个迈向IPO的过程并非坦途,从上市地点的选择,到商业模式的合规性,再到资本的认可程度,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另外,经过前几年的铺垫和酝酿,包括农村金融、互联网保险等“潜力股”也有望在2017年爆发出活力,而去年已经初见苗头的新势力——消费金融、民营银行等也将继续成为热点。

一. 互金行业继续“去泡沫”

很多人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2016年中国的新金融行业,“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共同伸向了这个曾经野蛮生长的行业,搅动风云。在行业的进入门槛变高、合规成本增加以及巨头扩张的压力之下,疯狂涌入的热潮开始退去,妥帖而体面地主动退出成为许多公司在2016年的选择。

以P2P行业为例,零壹财经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30日,能够检测到的P2P借贷平台共4,800家,其中正常运营的仅有1,613家(占到33.6%的比例),环比下降3.9%。

2016年4月互金专项整治活动开幕以来,新上线平台持续减少,11月仅上线2家平台,而转型及问题平台数量持续维持高位,整个行业都处在迅速的“瘦身”过程中。

与此同时,2016年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一直处于“资本寒冬”之中,对于看不到清晰商业模式和盈利可能的互金企业,资本已经丧失了热情,曾经为了拉动股价而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上市公司们也在持续“甩卖”持有的股份,熬不过的“资本寒冬”成为了许多互金平台的催命符和行业泡沫破裂的前奏。

而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洗牌和重整还将继续发酵。除了监管政策的进一步落地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之外,一些高估值的“超级独角兽”也开始承压。

上市前融资次数太多、每轮融资估值都呈现戏剧性增长让这些公司的上市之路愈发难走。

换言之,在资本充裕的时间点完成融资,在“资本寒冬”最严峻的时间点要求变现,或许将成为2017年戳破行业“泡沫”最尖锐的那根针。

二.第一波上市潮出现

如果把2013年算作互联网金融爆发的“元年”,新金融行业在2017年即将进入高速发展的第5个年头。

除了监管落地、行业洗牌等趋势的明晰,一批商业模式成熟、掌握牌照和流量优势的公司们也即将进入成熟期。2016年末,蚂蚁金服、众安保险、陆金所等巨头以及拍拍贷、信而富等早期P2P公司中的代表都传出了筹谋上市的消息。

以其中媒体和市场关注度最高的蚂蚁金服为例,关于蚂蚁金服拟于2017年上市的消息在过去的一年里从未停止。早在今年6月,阿里巴巴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澳门出席某活动时曾公开表示“很希望”蚂蚁金服赴港上市。

而在今年11月,马云以及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均强调此计划并非必然。马云表示,香港上市架构落后,缺乏创新精神,只有香港准备好改革时,蚂蚁金服才会考虑登陆香港。

另一家陆金所的情况与与蚂蚁金服大抵相似,近一两年来上市传闻不绝于耳。目前,参与陆金所控股IPO的四家投行花旗集团、美银美林、摩根士丹利、中信证券(16.140, -0.05, -0.31%)已经进场开始尽调,并计划于明年一季度向港交所递交A1上市申请表。

此外,包括众安保险、拍拍贷、信而富、以及另外几家新金融领域的公司也传出了在进行审计和尽调。但对于上市传闻,这些公司并没有给出过正面的回应,大都表示“不予置评”。

作为近几年中国成长最快的一个行业,新金融领域中的领军企业,不管是业务规模、还是发展程度都到了迈入资本市场的阶段。只是眼下,不管是上市地点的选择,还是商业模式的合规性,不管是增长的可持续性,还是资本的认可程度,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2017年,巨头们的上市之路到底会如何推进,可能是最有悬念也最值得期待的一件事了。

三. “潜力股”的成长期

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早期,许多所谓的“风口”存在时间都很短,因为互联网金融的进入门槛较低,每一个机会出现之后都有许多公司一拥而上,将一片“蓝海”瞬间厮杀成一片“红海”,曾经风光无限的P2P行业就是最佳例证。

不过即便如此,也不能断言新金融行业里已经没有机会了。相反,这一两年内,除了已经爆发的新势力,还有一些不可忽略的潜力股,它们正在蛰伏、酝酿着拓宽新金融的赛道。

比如继消费金融之后的又一个万亿级市场——农村金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5)》、《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中显示,自2014年起,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超过3万亿元,只有27%的农户能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40%以上有金融需求的农户难以获得贷款,农村市场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一份公开资料显示,去年以来,宣布以“‘三农’领域”为业务重心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不少于20家,其中不少已经完成B轮融资。从新金融巨头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到基于垂直领域的创业公司在农村金融的布局都已经初见雏形。

一方面,这些企业通过线下渠道获客,场景深入到农资农机购买、农产品(11.230, -0.06,-0.53%)销售等多个环节,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线上数据审批,提高效率、扩大服务范围。

除了农村金融,近两年迅速崛起的另外一个市场是互联网保险。

在2013年,国内互联网保险规模只有300亿元,开通互联网业务的保险公司只有59家。到了2016年,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已经达到2234亿元,开通互联网业务的保险公司数量超过100家,涨势惊人。

当然,互联网保险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与资本的助力也不无关系,从2014年到2016年7月,互联网保险行业共发生55起融资事件。其中2015年增长明显,共有29起互联网保险投资事件,相比2014年增长262%。

农村金融与互联网保险都处在蓄势待发的“井喷”前夜,2017年或许会在市场增量上再次迎来突破。另外,消费金融、民营银行牌照数量逐步增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明年也是这两个细分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四. 金融+科技的爆发期

在2016年,在定位和认知上,新金融行业完成了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的过度。

相比“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这个词更聚焦于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并强调它们对于提升金融效率和优化金融服务的重要作用。

根据麦肯锡的数据,2015年,全球投入“金融科技”领域的资金高达191亿美元,是2011年的近8倍。过去5年,超过4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这个领域。在强势资本的支持下,全球已有超过2000家的金融科技公司。

虽然此前行业内对于金融科技的使用程度,包括大数据真正发挥效用的能力一直有所质疑,资本与创业公司的迅速涌入也有“泡沫”嫌疑,但这些并不能掩盖金融与科技正在深度融合的趋势。

尤其,随着这些金融科技企业已经完成了前期的数据积累以及金融与科技的初步磨合,下一步就是拓展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科技的应用也逐渐渗透到资产的获取、风控、贷后管理等全流程,金融科技能力将成为新金融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2017年,平台之间的“流量之争”或许仍在,但是“金融科技”之战才是决定公司未来命运的关键。

五.互联网资管的规范

去年末的招财宝事件带出了一个新命题,那就是随着互联网理财行业(或者称互联网资管行业)的发展,其商业模式,以及操作过程中的风控、増信、杠杆等所引发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新金融行业的发展开始走向成熟,无论是投资人们的需求还是一些互金平台的发展重心都开始从单纯的“理财”转向外延更广、专业度更高的“资产管理”。

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参与打乱了资产管理行业原有的产品门槛和牌照壁垒。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之前,银行和信托公司是非标准化产品的主要提供方,而券商、基金、保险则是标准化产品的主要提供方。

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互金平台已经成为新的非标产品提供方,PPP、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股权众筹、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保理、融资租赁等均构成了互联网资产管理产品的重要创新品类。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互联网资管市场规模已经很大,长远来看发展潜力更大,但如何规范却成为一个关键命题。

互金平台资产类型的多样化带来了风险的多样化,资产质量参差不齐、平台的资产管理能力、风控能力、客户辨识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以及投资者本身的成熟度和风险承担能力有待商榷,这些都在倒逼资管行业的监管逐步完善。

2017年,互联网资管市场如何在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迈向合规化,产品的交易结构及底层资产的信息披露在互联网端的信息披露如何更加透明,以及评估投资人的KYC体系(Know your customer)如何更合理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 金融牌照“集邮”期

互联网金融发展到这个阶段,现在你问十家互金公司,起码八家会告诉你下阶段的重点之一是:拿牌照。

除了早期已经率先卡位的BATJP(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平安集团)旗下的互联网金融板块,今年逐步走入大众视野之内的一些脱胎于行业巨头的金融平台也都在积极“集邮”。包括万达、恒大等地产业巨头,海尔、美的等制造业龙头企业,小米、美团、乐视等互联网公司等都在近两年年收获了不少金融牌照。

例如,苏宁云商(10.820, -0.06, -0.55%)旗下的苏宁金融,目前已拿下第三方支付、消费金融、小贷公司、商业保理、基金支付、基金销售、私募基金、保险销售、企业征信、预付卡、海外支付、融资租赁等12个行业牌照(包括备案资质),加上最近收获的民营银行牌照,共计13张。

此外,在金融领域野心勃勃的万达、小米,新进入的美团等都在不惜血本地申请和收购牌照。其中,万达已经拿下了第三方支付快钱、网络小贷牌照,参股了银行、百年人寿、北银消费金融公司等。

据业内人士介绍,常见的金融牌照可分为大牌照和小牌照,大牌照如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小牌照如消费金融公司、第三方支付、小贷公司、保理公司、基金代销、保险经纪等。

大牌照申请难度很大,多数企业集团心有余而力不足。小牌照方面,随着申请机构的增多,包括过去门槛较低的基金代销、保险经纪等,难度也略有提升。与此同时,监管也在加紧规范这些牌照的用途,例如最近

互联网金融强监管的思路已经明晰,在互联网金融没有专属牌照的情况下,一切跟其业务有相关性的金融、类金融牌照都会成为互金企业抢夺的重点。与早期先上业务抢占市场的策略不同,去年大举布局互金业务的公司基本都是先拿牌照再上业务。2017年,金融牌照的抢夺必然会愈发激烈。

浏览 (500) | 评论 (0) | 评分(0) | 支持(0) | 反对(0) | 发布人:carmen
将本文加入收藏夹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