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培猎头网_知名的广州猎头公司
拓培茂名猎头网_茂名猎头公司导航菜单
图片
图片
文章正文
广州又新增11个市级非遗项目
   2017-06-13 16:16:35    文字:【】【】【

醒狮、南派花毽、木鱼书说唱、广州押花、广彩、榄雕、广绣……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为迎接全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羊城刮起了文化遗产“旋风”。就在6月11日,广州市市级非遗项目又新增了11位“成员”,至此,广州非遗名录项目已达107项。

  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就被定为“文化遗产日”。但从今年起,这个日子变为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公众和文化遗产零距离接触,但令人炫目的传统技艺、各色精湛的手工艺品背后却也有着一批人的探索与改变。

  细心的市民可以发现,广州举办的各类文化遗产推广活动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非遗大师亲临现场展示工艺与市民互动、博物馆对外开放举办嘉年华活动、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走进课堂、传统文化穿上现代设计的时尚外衣……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表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鼓励合理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具体的存在形态,要使其传承下去,必须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南方日报记者 李丹见习记者 宾红霞

  现状

  从乏人问津到深入民心

  6月10日一大早,荔湾湖公园的醒狮便威武地舞起来,随后身轻如燕的南派花毽子传承人开始展示变化多姿的身法;来到人流涌动的北京路步行街,这里正在举行新潮元素与传统岭南文化结合的非遗创意市集和越秀非遗生态保护体系建设纪实图片展;再来到VT101维多利广场,非遗大师与手艺达人同台斗艺迸发出跨界融合的火花;来到海珠区,广州绣品工艺厂有限公司、广州市海珠区兰桂堂广彩艺术研究院、广州市海幢寺、岭南古琴艺术馆、神农草堂等非遗点面向市民免费开放……

  为迎接全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州各个区可谓耍出了十八般武艺,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宣传与推广上各区下足了功夫。不过实际上,广州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董帅告诉记者,2007年“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市文化馆挂牌成立的时候,“非遗”还是乏人问津的陌生词语。“不过近年来通过举办展览、开办培训班、体验课等活动,民众对于非遗的认知度已经开始越来越高了,例如古琴和粤剧,现在提起来不少市民都有一定了解。”

  截至目前,广州市共有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国家级名录项目17项,省级名录项目68项,市级名录项目107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9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共151名。

  去年年底,汇集了广州非遗保护十年工作资料的《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编撰而成。董帅介绍,该书撰者及审稿专家均为高校学者、非遗研究专家和非遗保护从业者,他们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为广州非遗十年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深入分析,最终形成兼具客观性与前瞻性的综合研究报告。

  3年前开始投身到非遗保护工作中的董帅,感受到这些年来广州非遗保护整体环境的变化,同时也看到非遗并没有足够的融入民间、融入人们生活的现实。“其实现在也有非遗处于濒危的状态,就像广式檀香扇,因为没有人制作,现在这门工艺已经绝迹。”董帅认为,在当代社会,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更接地气。

  传承

  跨界合作让非遗更接地气

  为了让非遗更接地气,更加融入当下的生活,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尝试了不少社会化合作、跨界合作的推广方式。

  从广州地标“小蛮腰”到人流如织的地铁站,从宾客云集的白云机场到文化宝地广州新图书馆,就像刚刚过去的周末一样,每一年的“文化遗产日”,都是一场传统文化的盛大节日。2016年广州市非遗中心举办“广州非遗创意赛·广绣风”,推动跨界合作,多元共建平台打造广绣文化空间;在地铁开设庙会专列,广府庙会中“水上庙会”与现代广州的“珠江夜游”相结合,树立起符合本土文化个性的策略。

  在文化遗产日的展示之外,广州非遗中心连续7年举办“非遗学堂”系列活动,通过公益培训传播岭南文化,培养传统文化爱好者。其中“暑期青少年非遗传承班”,由市、区10多个单位联合举办,开设20多个公益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广绣、广彩、珐琅、灰塑、粤剧、粤语讲古、客家山歌、醒狮等多个非遗项目。面向成年人的非遗学堂,则有包括民间工艺鉴赏、成人广绣、岭南盆景等课程。

  推动非遗走进小学、中学、大学也是将非遗拉近人们生活的方法。在越秀区,2014年至今,先后在全区20多所学校开展了非遗进校园、非遗社区行活动,举办了广彩、广绣、剪纸、广东醒狮、戏服制作技艺、珐琅等非遗兴趣班995班次,参与人数39800人次,并在大南路小学、广中路小学、珠光路小学、署前路小学、烟墩路幼儿园、培正中学、第十六中学等开展了非遗特色课程。

  越秀区非遗中心主任刘颖雯介绍,为了让拓展非遗保护传承的队伍,越秀区不仅给学生开课,还为老师开班培训。“2016年,越秀区邀请非遗大师开办了榄雕、广彩、珐琅、剪纸等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为全区125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技艺传承实践,再通过教师把非遗知识带到课堂。”

  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非遗、认识非遗,但非遗项目的传承仍是问题。“现在的年轻人愿意了解非遗文化,可是真正参与到非遗传承中的人却并不多。”在董帅看来,在生活生产方式已经发展转变的当下,传统手工艺也需要转型。

  创新

  新生代加入为传统注入现代元素

  “制胎、拓稿、掐丝、将0.3毫米的银丝放在胎体上、焊接、点蓝、烧蓝、打磨抛光、镀金……”在广州美术学院开设传统金属工艺课程的80后老师李瀛龙告诉记者,一个人纯手工制作一件掐丝珐琅的首饰前后有十几道工序,需要两周时间才能完成,而且手工制作还不能保证成品率,有时候烧制了5件,可能只能成功2件,“传统工艺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美’。”李瀛龙说。

  2007年李瀛龙从广州到北京,进入清华美院学习开始接触传统工艺。“学习这个专业的时候觉得很喜欢,但也有时候会觉得迷茫。”他坦言自己可以在广州美院继续从事传统工艺研究已经很幸运,他的不少同学已经转行。

  现在成为老师的李瀛龙开始思考如何在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之前找到平衡。“传统工艺需要更加面向市场、面向公众,才能有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传统工艺也才能生存下来。”2014年回到广州在广州美院任教后,2015年李瀛龙和学生一起创立了“之一”这个品牌。

  今年初的广府庙会,李瀛龙和学生将自己创作的作品带到了“蚕宝宝”中的“创世集”。刘颖雯表示,与高校合作非遗创意市集是近年来越秀区打造的成熟非遗传承模式,自启动以来,先后与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高校展开了深度合作,是学术派与实践派完美结合的典型。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上,北京路的非遗创意市集以“寻味”为主题,围绕“字体、品牌、书籍、包装”四大设计方向,展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优秀毕业作品14件。作品多数是以岭南传统非遗文化为题材,再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创作而成。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主任熊强表示,学生的作品是第一次来到北京路展示,“参加展览和与企业沟通是学生设计的作品走出去的方式,展览是很好的平台,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到VT101维多利广场与非遗大师同台斗艺的设计师青蓝说,“平时我们也会跟很多传统手艺人接触,沟通交流,希望一起把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她认为,传统手工艺如果不进行创新,只能像摆在博物馆里的展品一样,没有活力。“要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生,开拓年轻人的市场。”

  ■声音

  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饶原生:

  广州应确立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就已经被定为“文化遗产日”,今年首次加入自然遗产,将2017年6月10日定为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也说明了国家对于自然遗产的重视。

  目前广州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可以说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从政府到民间都有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这些组织在保护骑楼、粤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以骑楼街为例,骑楼街是广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2014年底正式开始实施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了26片历史文化街区、40条骑楼保护区、7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个月,《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骑楼街保护规划》开始招标,这将成为广州首个针对骑楼街保护的法定规划。

  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都是需要传承和保护的,但是现在出现了只注重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忽视了自然遗产保护的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遗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和文化景观这几种遗产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承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等。

  我认为广州应该参照非遗名录,为自然遗产也设立一个名录,从立法层面上保护自然遗产。具体到广州,云山珠水其实就是我们的自然遗产,它们的存在和广州这座城市是息息相关的。我觉得,包括珠江水面的宽度、一河两岸的景观等最好都要提前做好规划控制,自然遗产一旦被破坏也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是古人对广州城的山水格局和空间环境结构的描绘。城市的发展难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所以我认为应该从立法层面上对广州的自然遗产进行保护,只有立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后续可能出现的过度开发甚至破坏等现象。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

  非遗传承需活化利用

  目前广州在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有三个亮点。一是运用多种形式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广州有非遗进校园、周末课堂等多种形式活泼的,面向学生群体和社会群体的活动。除此之外,广州还有各类研究非遗保护的研讨会,这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州非遗的保护;二是广州在非遗保护立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广州早在2015年就颁布了《广州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岭南文化工作方案》。三是广州将非遗项目和创新创业大赛相结合,将传统融入当代生活,实现文化、商业、旅游与传统工艺紧密对接。去年6月份举办的“广绣风”创意大赛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2017年6月10日作为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说明我国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方面已经主动和国际接轨了。自然遗产保护方面工作涉及环保、环境、园林等多个部门,要更好地保护自然遗产就应该在现有的资源基础上进行整合,打通各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信息的互享互通。

  目前广州市还没有一处地方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但广州各区的自然生态保护区,包括湿地、白云山、珠江等其实都属于自然遗产的大范畴当中。这些自然遗产都是不可再生的,一旦被破坏就难以弥补。

  对于自然遗产的传承,我认为首先是要以保护为主。文物部门、非遗保护部门等要在一开始就参与到城市规划过程当中去。自然遗产的保护也要分类、分等级进行不同的处理。属于濒危等级的就要严守红线,做好保护,不能加以开发;可以合理利用的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部分开发。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一直坚持的观点就是鼓励合理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具体的存在形态,要使其传承下去,必须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以粤剧为例,所谓的活化利用就是不能固守粤语在旧时代的传统形式,而是要抓住其规律,结合现有的社会环境、生活形式进行活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找到它能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形式,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

  本版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浏览 (498) | 评论 (0) | 评分(0) | 支持(0) | 反对(0) | 发布人:carmen
将本文加入收藏夹
访问统计